齒輪鍛件圖紙設計要點總結
齒輪鍛件圖紙設計需要綜合考慮 鍛造工藝性、齒輪精度、熱處理變形控制 以及 后續機加工要求,以確保最終齒輪的強度、耐磨性和嚙合性能。以下是齒輪鍛件圖紙設計的核心要點總結:
1. 基本參數與公差標注
(1) 齒輪基本參數
模數(m)、齒數(z)、壓力角(α=20°)、螺旋角(β)(斜齒輪需標注旋向)。
齒頂圓直徑(da)、齒根圓直徑(df)、分度圓直徑(d),公差按 GB/T 10095-2008(如齒頂圓 IT7-IT8)。
公法線長度(Wk) 或 跨棒距(M值) 作為齒厚控制依據。
(2) 基準與形位公差
徑向基準:通常以內孔(或外圓)為基準,標注 圓度≤0.02mm。
軸向基準:以端面或齒寬中心為基準,標注 端面跳動≤0.03mm。
齒向公差(斜齒輪需控制齒向誤差≤0.02mm/m)。
2. 鍛造工藝性設計
(1) 分模線與余量分配
分模線位置:優先選擇 齒頂圓平面 或 端面,避免分模線影響齒形精度。
加工余量:
齒部單邊余量 2-3mm(粗銑后留磨量)。
非齒部余量 1.5-2mm(如內孔、端面)。
黑皮面標注:非配合面注明“鍛件表面保留”。
(2) 結構優化
腹板厚度 ≥ 0.1×模數(m),避免鍛造折疊。
齒根圓角半徑(R) ≥ 0.4×模數(m),防止應力集中。
拔模斜度(3°-5°),確保順利脫模。
3. 熱處理與材料要求
(1) 材料選擇
滲碳鋼(如 20CrMnTi、20CrNiMo):適用于高硬度、耐磨齒輪。
調質鋼(如 42CrMo、35CrMo):適用于重載齒輪。
標注鍛造比≥4:1,確保材料致密性。
(2) 熱處理要求
滲碳淬火:滲碳層深度(如 1.2-1.5mm),表面硬度 HRC58-62,芯部硬度 HRC30-40。
感應淬火:淬硬層深度 2-4mm,硬度 HRC50-55。
去應力退火:粗加工后進行,減少變形。
4. 檢測與質量控制
(1) 齒形檢測
齒輪綜合檢測儀 檢查 齒距誤差(Fp)、齒形誤差(Fα)、齒向誤差(Fβ)。
樣板控制:至少檢查 4 個均布齒形。
(2) 無損檢測
超聲波檢測(UT):齒根區域 100% 檢測,缺陷≤Φ1.6mm(按 ASTM A388)。
磁粉檢測(MT):檢查齒面裂紋(按 JB/T 6061-2007)。
(3) 硬度檢測
齒頂、齒根、芯部 三處硬度檢測,確保硬度梯度符合要求。
5. 圖紙規范化
(1) 視圖要求
主視圖(全剖或半剖) + 齒形局部放大圖(標注漸開線參數)。
端面視圖(顯示鍵槽、均布孔等結構)。
(2) 技術說明
text
復制
1. 未注鍛造圓角 R5,拔模斜度 5°。
2. 齒部淬火硬度 HRC58-62,芯部 HRC30-40。
3. 終檢需全齒三坐標檢測(齒距累積誤差≤0.05mm)。
4. 動平衡等級 G6.3(殘余不平衡量≤5g·mm/kg)。
6. 常見設計錯誤與優化建議
問題優化方案
齒根圓角過小(R<0.4m) 增大圓角,避免鍛造裂紋
余量分配不均 齒頂/齒根余量一致,防止加工后硬度不均
基準沖突 徑向基準(內孔)與軸向基準(端面)分離
熱處理變形未補償 淬火前齒形公差放寬 30%
總結
齒輪鍛件圖紙設計需 兼顧鍛造可行性與齒輪精度,重點關注:
齒形參數準確標注(模數、壓力角、公差)。
鍛造工藝優化(分模線、余量、拔模斜度)。
熱處理變形控制(滲碳層、硬度梯度)。
嚴格檢測標準(UT、齒輪檢測儀、三坐標)。
建議結合 齒輪鍛件設計軟件(如 KISSsoft、Geartrax) 進行強度校核,并使用 鍛造仿真(如 Deform) 優化預成形設計。
我們只做好鍛件 環形鍛件www.gzhzpptc.cn
文章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永鑫生鍛造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