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件的感應加熱是怎樣的?
對于鍛件的感應加熱,在所有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渦流“透入式加熱”而不是依靠熱傳導加熱,為此,必須正確選擇感應加熱的頻率,同時所選擇的加熱速度應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達到規定的加熱深度。
除了表面效應外,還有鄰近效應、環狀效應和尖角效應等。它們對鍛件表面淬火有一定的影響,可通過感應器的結構設計或增加某些附件。
選擇頻率是鍛件表面淬火工藝的第一步。選擇頻率實際上就是選擇那一種感應加熱設備來進行加熱。
在實際生產中,多數情況是設備頻率顯得過高。此時,可采用下列方法以保證在表面不過熱條件下獲得較深的加熱層。
降低比功率,延長加熱時間;增加鍛件和感應器間的間隙,延長加熱時間;同時加熱時采用斷續加熱法,增加傳導時間;進行預熱,在爐中預熱到600-700℃后再移動到感應器中進行最后加熱,亦可在感應器中預熱,鍛件在連續淬火預熱時,感應器從上而下移動。而后再自下而上移動進行加熱噴水淬火;連續加熱時采用雙匝或多匝感應器。
一般普遍采用大功率中頻設備,采用多匝感應器來進行深層的軋鋼機軋輥表面加熱淬火,深度可達12mm。
加熱內孔和平面時,由于磁場無法集中,熱效率低,因此間隙盡可能小些,為使鍛件加熱均勻,有時有意識地加大間隙,降低加熱速度。
感應圈的形狀、尺寸由選定的加熱方式來確定。同時加熱淬火常用一個套圈,為加熱均勻起見,感應圈內側還焊一銅板套。由調板套來保持加熱面間隙。在單匝感應圈不能滿足加熱寬度時,可采用多匝感應圈,通過改變匝間距離來調整溫度均勻性。
根據不同加熱鍛件形狀來設計不同感應圈,一般常有的有:加熱平面的感應圈是仿毛刷式感應圈;加熱內孔的感應圈是采用插入圓圈式。
感應圈由于通過很大電流而發熱,因此必須要在管內通冷卻水,有時甚至通過壓力水,以保證出水溫度不大于60℃。
連續移動式加熱可利用其冷卻感應圈水管來噴水淬火,也可在感應圈下方另外再加一圈鉆有很多小孔的噴水管。一發法克單獨做一水圈固定在感應圈下方,待加熱完成后開放冷卻淬火水。也可直接利用感應圈中水來噴水冷卻,但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加熱,否則感應圈發熱高承受不了。